唐诗《寻南溪常道士》取名 寻南溪常道士诗词取名
唐诗《寻南溪常道士》取名寻南溪常道士诗词取名
刘长卿〔唐代〕
一路经行处,莓苔见履痕。
1.一路:一路用作人名喻指专心致志、忠贞不渝之意。
2.经行:经行用作人名喻指德艺双馨、雷厉风行、有勇有谋之意。
3.处:处字含义为长处、益处、好处、果敢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当机立断、深思熟虑之意;
4.见:见字含义为观察、认识、理解、见仁见智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通情达理、善解人意之意;
白云依静渚,春草闭闲门。
1.白云:白云用作人名喻指正直不阿、志向高远、明白事理之意。
2.依静:依静用作人名喻指善良温顺、恬静贤淑、小鸟依人之意。
3.春草:春草用作人名喻指创家立业、推陈出新、朝气蓬勃之意。
4.闲:闲字含义为闲步、闲晏、闲逸、安静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文雅大方、宁静致远之意;
过雨看松色,随山到水源。
1.过雨:过雨用作人名喻指卓越不凡、才智过人之意。
2.看松:看松用作人名喻指坚毅刚强之意。
3.色:色字含义为色彩、悦色、姿色、脸色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花容月貌、活色生香之意;
4.随山:随山用作人名喻指温文尔雅、成熟稳重、有条不紊之意。
5.到:到字含义为成功、周密、周全、达到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面面俱到、策无遗算之意;
6.水源:水源用作人名喻指兴旺发达、上善若水、生生不息之意。
溪花与禅意,相对亦忘言。
1.溪花:溪花用作人名喻指勤勤恳恳、孜孜不倦、百川赴海之意。
2.与禅:与禅用作人名喻指乐善好施、交口称赞、与人为善之意。
3.意:意字含义为志向、胸怀、心志、心意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深谋远虑、积极景区之意;
4.相:相字含义为才智、美好、才俊、俊贤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才智高深、长相出众之意;
5.亦:亦字含义为亦然、亦复、亦且、不凡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谦谦君子、文静内秀之意;
6.言:言字含义为说明、忠言、美言、言信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聪明伶俐、言而有信之意;
原名译注赏音创作背景
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,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,在居所远近寻找,仍未如愿,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,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。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一路上经过的地方,青苔小道留下鞋痕。白云依偎安静沙洲,春草环绕道院闲门。新雨过后松色青翠,循着山路来到水源。看到溪花心神澄静,凝神相对默默无言。
注释
莓苔:一作“苍苔”,即青苔。履痕:一作“屐痕”,木屐的印迹,此处指足迹。渚:水中的小洲。一作“者”。春草:一作“芳草”。“溪花”两句:因悟禅意,故也相对忘言。禅: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。
鉴赏
全诗围绕着题目的“寻”字,逐渐展开。“一路经行处,莓苔见履痕”,开寻二句就突出一个“寻”字来,顺着莓苔履痕(一作“屐痕”),一路寻来。语言浅淡质朴,似乎无须赘言: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,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,这里没有人间趣嚣,满路莓苔。履痕屐齿给来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:幽人不远,晤面在即;否则就是其人出晤,相会须费些周折。
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寻入其居境。两句写景平列,用意侧重“闭门”寻人不遇。“白云依静渚”,为远望。
白云絮絮,缭绕小渚。“依”字有意趣。越溪(或是缘溪)而至其巖扉,近看则“春草闭闲门”,蓬门长闭,碧草当门,道士不在寓所。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,那么这里的白云、芳草、静渚、闲门,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。渚是“静”的,白云、芳草也是静静的。门“闲”,不遇之人,来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“闲”。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,和谐默契,不受丝毫纷扰。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,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,来使不遇的怅然,似乎被这清幽、宁静的环境,带有内省参照的“禅意”所冲化,渐趋恬然。
独闭的闲门,摇曳的小草,使人浸润在“绿满窗前草不除”的幽静自在境界,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。
上四句叙寻而不遇,意绪明白。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,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。“过雨看松色,随山到水源”。这看松寻源,所趋何向,是不遇而再寻,山是顺便一游其山,山是返回,诗人没有说出。两句以景带叙,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。“水源”,应该不是指来时“经行处”,所以“随山”不是下山,而是入山,随山转折,缘山道探寻水源。道士不在寓所,因此这寻水源,也就是寻道士,“随”字简洁,山道纡绕,峰回路转,随山探源,缘水经山。其间林壑深秀,水声潺潺,都由这个“随”字导人神游,启迪丰富的“曲径通幽”的想象。上句“过雨看松色”,或指道士居所“门外景”,或指“随山”时的景致。“过雨”暗示忽然遇雨,诗人仅仅用一“过”字表示它的刚刚禅在,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。“过”字,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、物色,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,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。
“过雨”,涮新了松色,也带来冥想。自生自灭的短暂一“过”,和静静白云一样,已在写“禅意”(金性尧)。
尾联的“禅意”,用得精妙。诗人看见了“溪花”,却浮起“禅意”,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,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,领略到恬静的清趣,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,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,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。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,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,而领会出“禅意”,因用“与”,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。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,有内在相通之处。佛道都喜占山林,幽径寻真,荡入冥思,于此佛道互融,而进入“相对亦忘言”的精神境界。
芳草松色、白云溪花的美感,“禅意”默想的清享,都清美极了。乘兴而来,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,也都含融在诗的“忘言”之中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宝宝姓名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