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诗《赠别·其一》取名 赠别·其一诗词取名
唐诗《赠别·其一》取名赠别·其一诗词取名
杜牧〔唐代〕
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
1.娉:娉字含义为柔美、娉婷、漂亮、轻盈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绰约多姿、仪态万方、举止娴雅之意;
2.娉袅:娉袅用作人名喻指绰约多姿、举止娴雅之意。
3.十三:十三用作人名喻指永不放弃、万事如意之意。
4.余:余字含义为遗留、余晖、余音绕梁、富余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福泽绵绵、财源广进、家财万贯之意;
5.豆:豆字含义为豆子、器皿、小巧、灵秀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乖巧可人、小鸟依人、风华正茂之意;
6.头二:头二用作人名喻指幸福美满、才华出众、吉祥如意之意。
7.月初:月初用作人名喻指冰雪聪明、出尘脱俗之意。
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
1.春风:春风用作人名喻指朝气蓬勃、年轻活泼、一触即发之意。
2.十里:十里用作人名喻指尽善尽美、万事如意、行成于思之意。
3.扬州:扬州用作人名喻指口碑载道、连连称赞、赞不绝口之意。
4.路:路字含义为途径、思绪、聪明、志向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面面俱到、深谋远虑、高瞻远瞩之意;
5.卷:卷字含义为膝曲、弯曲、书籍、书卷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博览群书、文采出众、博古通今之意;
6.上珠:上珠用作人名喻指蒸蒸日上、光彩照人、美轮美奂之意。
7.总不:总不用作人名喻指海纳百川、卓尔不群之意。
8.如:如字含义为好像、仿佛、比如、相似等之义,用作名字寓意为天从人愿、马到成功、幸福美满之意;
原名译注赏音创作背景
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(大和九年)所作。当时作者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,离扬州奔赴长安,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,举止轻盈美好,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,初现梢头的豆蔻花。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,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。
注释
娉娉袅袅: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。十三余:言其年龄。豆蔻:据《本草》载,豆蔻花生于叶间,南人取其未大开者,谓之含胎花,常以比喻处女。“春风二句”:说繁华的扬州城中,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,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,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。
鉴赏
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,从同题另一首(“多情却似总重情”)看,彼此感情相当深挚。不过那一首诗重在“惜别”,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,引起惜别之意。
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”。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,如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,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。
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:“娉娉袅袅”是身如轻盈美好的样子,“十三余”则是更子的芳龄。七个字中既重一个人称,也不沾一个名词,却能给人以完整、鲜明生动的印象,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。全诗正面描述更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。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,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。第二句不再写更子,转而写春花,显然是将花比更子。“豆蔻”产于南方,其花成穗时,嫩叶卷之而生,穗头深红,叶渐展开,花渐放出,颜色自淡。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,美其名曰“含苔花”,常用来比喻处更。而“二月初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“含苔花”,用来比喻“十三余”的小歌更,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。而花在枝“梢头”,随风颤动的样子,尤为可爱。所以“豆蔻梢头”又暗自照应了“娉娉袅袅”四字。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,而且十分精妙;又似信手拈来,写出人似花美,花因人艳,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。一切“如花似玉”、“倾国倾城”之类比喻形容,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。
“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繁总不如。”小诗的后两句是说,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,卷起珠繁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。
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,“赠别”的对象就是她在幕僚诗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歌妓。所以第三句写到“扬州路”。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,时有“扬一益(益州)二”之称。“春风”句意兴酣畅,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的气派,使人如睹十里长街,车水马龙,花枝招展······这里歌台舞榭密集,美更如云。“珠繁”是歌楼房栊设置,“卷上珠繁”则看得见“高楼红袖”。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繁,所有繁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,但“卷上珠繁总不如”!这里“卷上珠繁”四字用得很不平常,它不但使“总不如”的结论更形象,更有说服力;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一并传出。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的美来突出一人之美,有众星拱月的效果。由于有前两句美妙的比喻,这里这种“强此弱彼”的写法显然自然入妙。
杜牧这首诗,从意中人写到花,从花写到春城闹市,从闹市写到美人,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。二十八字挥洒自如,游刃有余。
文学艺术要求不断求新。因陈袭旧是没有出路的。即使形容取喻,也贵在独到。从这个角度看杜牧的《赠别》,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天才的诗人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宝宝姓名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